- Vũ Thị Thanh Trâm
- Uncategorised
- Lượt xem: 9959
越中婚俗中的檳榔涵義探析
壹、前言生產於東南亞各國、中國(南方各地)以及台灣,檳榔為這些地區最有特殊的文化之一。因為嚐嚼檳榔、用之於祭祀、聘禮、定情、請客等等都是越中的傳統風俗。隨著時代的遷移,這些風俗習慣已逐漸沒落。唯一婚姻儀式中的檳榔之地位仍保留如初,更是完全不可缺少之聘禮。
在越中兩國,檳榔為許多學者們之研究對象。但,大致學者或站在檳榔食俗文化、或針對檳榔的產生地理之角度來探討之。如從另一角度看,早己在越中兩國民間中流傳有關檳榔的故事。而這此故事跟民間婚姻中所呈現的檳榔意義確有緊密的關係。因此,本文試圖從越中民間故事以及檳榔在婚俗中之地位著手,針對越中婚俗中的檳榔象徵意義進行全面的研究。貳、與檳榔有關的越南及中國民間故事一、與檳榔有關的越南民間故事 [1]在越南文化象徵之中,檳榔擁有其特殊的地位。在二十世紀之前,嚼檳榔是越南人極為流行的風俗。越南人用檳榔來待客、談話的開頭、結情、婚嫁、祭祀等等。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風俗日益減弱,唯一婚嫁儀式中的檳榔地位仍不可代替。因為,在每個越南人心中都深深地扣住有關檳榔的故事。關於越南檳榔故事,國內外現存幾個不同的版本,而每個版本可能有不同的解釋。最早的文獻記錄此故事是在十五世紀的《嶺南摭怪列傳》[2]。此書收集越南民間及傳說的故事。其中〈檳榔傳〉[3] 講述在越南雄王時期[4],有兩個姓高的兄弟,其相貌相似難辨。兄曰檳,弟曰榔,其父母早已逝世。他們的老師有一個女兒叫劉氏,想嫁給他們兄弟二人的其中一個,但不知誰是兄長,誰是弟弟。後來,她想出一個辦法,端出一碗粥和一雙筷子請其兄弟吃。並偷偷站在旁邊觀察,看見弟弟讓哥哥先吃而分辨兄弟兩個人,乃嫁給兄。婚後,夫妻情愛甚密,兄待弟不如之前,引起弟弟懊惱,離家而去。到了大河,無船可渡,於是哭而死於岸邊,化成一棵檳榔樹。兄沒見其弟,辭別妻而去找之。到了河岸,看見弟已死,哭至死而化成一塊石頭。妻在家等夫好久而夫不回,則四處尋找。到了該地,看夫已死,擁抱石頭,痛得死,化成一藤繞著石上。劉氏父母立廟祀之,人民稱為「兄弟友順、夫婦節義」,皆來焚香。雄王到此地時,聽到其事,摘藤葉吃,唾在石上,其色立即變紅。王歸,令人用火來燒石成灰與樹果、藤葉皆吃,味道濃香辛辣。雄王覺得神奇,乃下旨栽此樹,規定嫁娶結親均用該物。越南嚐嚼檳榔風俗及婚姻儀式中的檳榔由此而成。以上是由《嶺南摭怪列傳》所記載的〈檳榔傳〉,此故事在結局部分尚有異文,例如:有關他們三人死後所變形的情節,還有兩種說法。其一,弟弟死後化為石頭、兄長死後化為榔樹、妻子死後化為藤葉 [5]。其中,榔樹與藤葉緊緊纒繞就像夫妻情感親密似的。而藤葉為心形,是妻子對丈夫永遠不變之代表。其二,弟弟變成榔樹、兄長變成藤葉、妻子變成石頭。其意思是說正高的榔樹表示弟弟的節氣,其對大嫂毫無私情。藤葉繞著榔樹表示兄長照顧與愛護弟弟之意,而石頭用火來燒化白色又呈現出妻子忠貞的心思。可見,同樣的故事但有三種不同的結局,並且這些情節均有其道理。但從越南婚姻儀式中看來,主要的聘禮都是以檳榔和藤葉為主。鑒於以上三種解釋之中,他們三人死後,弟弟化身為石頭,而夫妻二人化身為榔樹與藤葉的這種說法是最合理的。此外,有些版本還增加新的情節,如:兩兄弟上山幹活,弟先回到家,劉氏以為丈夫回來,跑出摟住他。正這時,兄回來見此情景,對弟產生懷疑[6]。或是情景兩兄弟同愛上劉氏,劉氏則愛弟,弟請母親幫他提親,未說向誰提親。母說按習俗先哥後弟,於是為兄向劉家提親,成為劉氏嫁給兄[7]。雖然,在這些故事中,妻子認錯丈夫、三角戀愛的情景引起三個人之間的關係更為複雜,但是,故事的結局皆是倡言『夫婦之義、兄弟之睦』的可貴。總之,在檳榔故事裡,他們三人之間的關係曾有誤會、懷疑、吃醋等問題。但在最後的結局,其親人情義卻永恆地存在。如此一來,檳榔、芙蒥、石灰的合一造成濃辣味道以及鮮紅的顏色,就像家人情感之間的親熱一樣。換言之,檳榔、芙蒥與石頭在越南傳統婚俗文化中確為兄弟和睦、夫妻相恩相愛之象徵。二、與檳榔有關的中國民間故事檳榔原產於中國南方各地以及台灣。因此,有關檳榔的故事多數也在這些地區流傳,例如中國海南島上的黎族人。他們也流傳著有關檳榔故事。從故事內容看來,在黎族人的觀念中,檳榔即是愛情的象徵,顯示出夫妻好合之意。傳曰:黎族青年獵手「椰果」經過重重困難,除掉猛獸,終於到了五指山頂。他摘得檳榔,將之送給勤勞善良的「佰廖」姑娘,答應她的要求:「我不愛誰家的富有,我只愛對愛情忠貞的人。如果誰能把五指山頂上的檳榔摘給我,誰就是我最愛的人。」椰果勝過用金銀珠寶求婚的人,娶了佰廖姑娘,結成夫妻。從此,黎族人民種了檳榔樹來紀念他們愛情故事。[8]以上所談及到純粹是男女之間的愛情,而以下的這些故事中,檳榔則為愛情兼有除病的象徵。 其一,宋代時期,湖南省有一位官人被貶至海南萬寧。一天,他漫步於檳榔林中,偶遇一位由檳榔仙子所化身的美貌女子,就與之相恩相愛。兩人互贈檳榔果為海誓山盟之物。後來,他回湖南時,將檳榔果贈予親朋好友。當時的湘潭、長沙一帶大鬧瘟疫。但,凡吃了檳榔果者無一染病。於是求果者日眾,檳榔仙子大展神威,終保一方平安。後來百姓表奏朝庭,那位官人不但官復原職且加升三級。數年之後,檳榔仙子所生貴子中狀元,封官晉爵,世代富貴相傳。由此相傳檳榔果是神果,不僅能防病治病,而且成了婚宴喜慶,升官發財的吉祥之物。[9] 其二,黎兩個族頭人為了使友情更深,想結為親家。但他們的孩子「阿旺」和「妮子」志趣不投,甚至妮子愛上另外一位少年。就這樣,妮子跟那位少年私自定下了終身,但是被兩個頭人發現而棒打鴛鴦。妮子自縊殉情。之後在她墓上長出一棵檳榔樹。那年,瘟疫流行,那少年摘下檳榔果送給黎族同胞。凡吃了檳榔果的人,身上的病都好。因此,妮子對愛情的忠貞和普救眾生的品德為人們稱道。[10] 就是這樣,黎族有嚼食檳榔,逢年過節、婚禮喜慶必備檳榔的風俗。除了上述之故事,中國其餘之故事似乎偏於介紹有關檳榔在醫療方面上的作用,如海南島、黎族、雲南省傣族的等等。傣族流傳這樣的故事:傣族蘭香姑娘和岩峰青年愛情正美滿時,突然意外的事情發生,蘭香姑娘的肚子突然鼓起來。受到村民之風言風語之她甚為痛苦,再加上岩峰向她斷絕恩情。蘭香的阿爺非常生氣,便走進林邊,摘了一串檳榔,怒吼叫她吃,讓她死了就清靜。蘭香痛苦泣不成聲將檳榔嚼碎,跑到樹林去。一下子之後,村民看見蘭香從樹林中走出來,肚子恢復原來的樣子。人們跑進樹林看,原來她屙出一條長蛇般的蟲子,大家立刻明白其冤枉。從此,人們才懂得檳榔醫療功能。[11]可見,此故事顯示出傣族對檳榔功用的認知。此外,在黎族〈檳榔的由來〉中,檳榔原為玉皇最小兒子「賓」的化身。「賓」降臨下界懲討在崖州瘟营山的三個「瘴」、「溫」、「蠱」妖女。最後失敗,他倒在亂石中,從亂石中長著一棵果樹,百姓們給它起個名字叫「賓郎」作為紀念。[12] 雖然這故事內不直接地談及檳榔治療功能,但鑒於「賓」和「瘴」、「溫」、「蠱」對抗的形象,基本上蘊含了黎族特別注意檳榔驅除腹內寄生蟲、抵禦瘴癘等功能。就是這樣,在黎族口耳裡還相傳一件事情,黎族地方的官員曾將檳榔與山蘭酒送到朝庭,救了公主染上癡病,皇上賞賜良馬一匹。[13]總體上,在中國有關檳榔故事中,儘管談及愛情,但大部分故事之內容皆偏於說明檳榔之功用。這一點跟越南之檳榔故事顯然有所不同。之外,這些中國檳榔故事反映中國人對檳榔的看法:檳榔確有治療功能的神果,而且有的故事則認為檳榔的來源為神仙的化身或在山頂上不容易摘得下。這也說明中國人為何那麼重視檳榔之原因。台灣也是生產檳榔最多之地。台灣原住民早已有嚼檳榔的風俗習慣。在明、清時期,漢人陸陸續續移民到台灣。漢人與該地原住民結合起來,形成台灣本土文化的特色。關於其有關檳榔之故事,大概有兩種說法:其一:在台灣南部山溝裡,有兩個兄弟,哥哥叫「賓郎」,弟弟叫「嚴實」,以打獵為生。有一天,他們救了一位叫「藤嫚」的姑娘並帶她回家。日久兩個兄弟都愛上她,她也愛上兩個兄弟。但她心中總是猶豫,不可決定要嫁給誰。有一天,弟弟回家時,在門外聽到哥哥願意將幸福讓給弟弟,而藤嫚痛得泣不成聲。弟弟震動得撞死在門邊的山腳下。哥哥聽到聲音,出門一看,發現事情,因而在弟弟旁邊自殺。藤嫚知其事,亦在兩個兄弟那邊自殺,三人血流一處。弟弟變成一塊岩石、哥哥變成榔樹、藤嫚變成葛葉。後人將檳榔果子、石灰粉及葛葉混在一起吃,汁液紅色如鮮血。從此,高山族男女談戀愛時,嘴裡嚼檳榔,結婚時男方以檳榔為禮物,以代表雙方對愛情的忠貞。[14]其二:前有兩個排灣族的山地兒郎,兄弟同愛上了一個少女。當弟弟知道哥哥深愛著她,為了成全哥哥,便碰撞山岩而死,死後遺體凝結而成灰石。哥哥知道其事,自殺在弟弟遺屍之處,後來在屍體長出了檳榔樹。而那位少女,傷心兩兄弟為她殉情,在一個淒涼的落山風雨的黃昏,也自盡在他們身邊,在那地方後來長出了葛荖藤。這荖藤,攀上那灰岩石,纏上了檳榔樹。幾年後,落山風初起,他們愛情的花在檳榔樹上綻放了。那濃郁的芬芳,就像少女當年的髮香,飄散在那憂鬱的山谷。花謝子結,竟逾百顆,就這樣百子千孫,在山谷裡,瓜瓜綿延,到如今山谷裡盡是成群叢落的檳榔林。而當時他們的排灣族人,在無意間把著葉、檳榔、灰石混在一起咀嚼,竟吐出了如血一般的紅汁。他們便以為那是三人的鮮血,從此男女婚嫁便要以這三樣作為聘禮。一方面象徵百子千孫,一方面也是期望新婚的人也要堅定於情愛,天長地久。就這樣,吃檳榔就成為排灣族人的習慣。[15]以上是有關台灣檳榔的故事,在總體上,跟越南的故事卻相似三角戀愛母體 [16]、死後化身母體。仔細來看,台灣檳榔故事中的三位主角在愛情方面只是男女之間的關係,而未曾發展成為夫妻。可見,越南與台灣檳榔故事均涉及兄弟和睦之意,但越南檳榔故事還加上「夫妻之情」之情節,而台灣檳榔故事僅是「男女之情、兄弟之義」而沒有「夫婦之義」的含義。總之,越台檳榔故事中的相似之處是提倡忠貞、高尚的情感。如此,越中民間作者用〈檳榔故事〉來潤色檳榔的意義,使之成為婚俗中具有義涵且充滿隱喻象徵的物品。參、檳榔在越南及中國婚俗中的涵義檳榔是越南道地的植物,所以越南人與之在生活上總是有密切的關係。不論是貴族階層或是人民百姓,誰都可買可嚐之。嚼食檳榔不僅是越南的「習慣」,且為此地的「風俗」。越南俗語有句話:「檳榔是故事的開頭」。之前,越南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時候,常以檳榔表達感情。檳榔成為愛情的橋樑,同時也是婚姻上的定情物品。因此,在婚俗中,檳榔又為必須要有的聘禮之一。古人常說:「如果想要娶妻子就應先擁有檳榔」。對於越南人而言,檳榔雖然不是什麼昂貴的,但從「檳榔是故事的開頭」的觀念來,有盤檳榔當媒介,兩家才認識、提婚和談及婚事,同時「收了檳榔就是成為人家的媳婦」。自古以來,在越南整個婚俗的過程中,檳榔總是重要的物品。舊時,越南婚姻儀式亦經過納采、聞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的六禮。從洪德時(1470-1479)規定婚姻儀式主要為定親、納徵、親迎。至十九世紀,段展在《安南風俗冊‧ 芙蒥》曰:男子父母擇門戶相當、年紀相對者求為子。婚以同歲或男長於女一、二歲者佳。先使人通往於女家□□□[17],乃取男女生年月日,推占五行相合。若無冲尅,然後議婚行辦各禮,用芙蒥為贄,富貴家加以茶、酒、牲、粢。父母親送女家納之,分遣戚屬。此後男家歲辰饋送之,或一年或二三年然後行聘。時行聘使人備期,擇吉成婚,前數日送芙、茶、酒、肉、銀錢為聘禮。禮物多少隨女家指示。新婦服裝,女家富者自辦、貧者索男家製辦或送銀錢。至日男女父母親屬率壻親迎,拜女家祠及父母,納攔街□或用酒、肉或銀錢。宴飲畢乃迎婚。女眷送女回門。祭先婚,謁家門,入拜父母。款接女眷,餞以芙、茶、銀錢。後一日或二、三日新夫婦往拜女家。禮用芙、酒、糯、肉曰「二喜」或「四喜」云。[18]由這一段話已大致可以了解該時在越南婚姻儀式之中,有四個階段必須有檳榔:· 議婚行辦各禮,用芙蒥為贄。· 擇吉成婚,前數日送芙、茶、酒、肉、銀錢為聘禮。· 款接女眷,餞以芙、茶、銀錢。· 三日新夫婦往拜女家。禮用芙、酒、糯、肉。可見,在越南十九世紀社會中「婚嫁以芙蒥為重。有需榔數千菓、芙葉數千葉。」[19]隨著社會的發展,越南婚姻儀式中的手續已有所簡略,但基本上還是有三階段。其一,兩方見面,談及婚姻之事;其二,訂婚禮;其三,結婚禮。其中,訂婚與結婚時,男方一定要送大盤檳榔給女方。婚禮中,新郎新娘要拿檳榔獻給長輩和參加婚禮的親朋好友。至今,由於現代的越南人根本不吃檳榔,因此在結婚如需要接待客人時,人們常用茶替之。唯一以檳榔為聘禮、用之去謁祖、報喜事的此習俗仍然存在。送一份檳榔出去報喜,就像送一份情感。不管會不會吃,大家都快樂地接受。之外,在越南南部的某些地方還有這樣的習俗:新娘和新郎從大盤檳榔中採檳榔來祭拜祖先。透過新娘和新郎的手勢,長輩便推測他們婚姻的展望。此儀式無形中會給新娘增加壓力。因此,有的地方當新娘新郎採檳榔時,會有一條布子蓋著。也有的地方,此儀式會由女方母親代替,她從檳榔盒裡選出最圓滿的檳榔來祭拜祖先,代表「選郎」的意思。除了以上的習俗,有的家庭還要求聘禮一定是105顆檳榔,再加上105片蔞葉。因為,在越語裡,105諧音於「百年」,有這樣的要求,就表示百年皆老的意義。總之,檳榔在越南現代婚姻儀式中主要有聘禮、報喜物及謁祖禮等作用。檳榔在婚禮中的出現就是提醒人們要有琴瑟之愛,夫妻之間要永保親密、忠誠、以情義為重的。在中國,從漢武帝時已移植檳榔,到了南北朝時期,南方的皇室貴族和僧人似乎流行吃檳榔 [20]。此外,根據宋時劉穆之的「檳榔之怨」故事 [21] 以及《紅樓夢》第六十四回[22]中的一段,明知檳榔曾為宋、清貴族的零食。由於檳榔多從外地而來,得之不易,導致「人以為貴,婚族客必先選」[23]。檳榔之所以在中國南方婚俗中具有其重要的地位,最初的原因於藥用價值,導致人們對它的崇拜,同時視之為珍貴。站在文化地理學考察的角度,範玉春所統計中國的嘉應州、澄海、 潮州、 惠州、 韶州、 飲州、 梧州、 灌陽、 全州、 資源(舊屬金州)稱西延、靈州、 桂州、 賀州等地均以檳榔為聘禮,同時也發現:檳榔被用於婚姻禮儀中大概始於明代的海南地區。正德《瓊台志》卷七稱海南各地「俗重此物,凡交接以為先客,婚姻以為定禮」,「親賓往來,非檳榔不為禮,至婚禮,媒妁通問之初,其檳榔,富者盛以銀盒。至女家,非許親不開盒,但於盒中手占一枚,及為定禮。凡女子受聘者謂之吃某氏檳榔。此俗延及閩廣。」清代以後,檳榔被廣泛地運用到嶺南各地婚姻締結的各個環節中,形成一種獨特的「以檳榔為禮」的婚姻習俗。[24]關於婚俗中的檳榔,每個地區又有自己的獨色。例如在雷州的「裝頭盒」:如納彩(議婚階段)男方備禮去女家求婚,一般把男方生辰八字和檳榔、禮品裝入盒中,叫「裝頭盒」,這個盒也叫檳榔盒。女方接禮後,回敬筆墨書籍和女方庚帖等物;筆墨書籍是希望男方努力讀書,將來能考取功名。女的「庚帖」與男的「庚帖」一起放在檳榔盒內(或稱「庚帖盒」),男家父母把檳榔盒放到神龕上,聽候三天,稱「聽命」或檳榔合命。若家中三天內相安無事,婚事可定矣。…定親的禮物除了錢、豬肉、布帛外,還要「三百檳榔三百粑」。[25] 或如中國東莞地區人民結婚時,凡賓客到,無論長幼,新婦必須立奉檳榔(幹檳榔剪成片)同時說出祝福話。如見老人家,則說:「食了檳榔日老日福,福子蔭孫。」見了青年男子,則說:「食了檳榔勤書執筆,步步高升。」見了女子,則說:「食了檳榔聰明伶俐,綉花綉朶。」見了小孩則說「食了檳榔長命百歲。」而謁祖時,新婦陪拜後,必跪奉檳榔。翌晨,捧水時,新婦盛水及檳榔各一盤,備手巾每人一條,遞給親戚。之外,婚後數日,女親戚家,每家須備檳榔一擔給男家及他的親戚,名曰「擔檳榔」。待新婦滿月後,第一次歸寧時,男家備檳榔一擔送女親戚家酬謝,名曰:「酬檳榔」。此外,東莞還流傳「檳榔歌」隨著「擔檳榔」和「酬檳榔」的程式。新娘出嫁後,親戚如嫂嫂、姐妹、姑侄懸念她而作歌放在擔檳榔稱「檳榔歌」。新娘接歌後,作答歌放在酬檳榔送回家,稱酬檳榔歌[26]。在台灣,排灣族、阿美族視檳榔為訂婚、結婚時不可缺少的禮品。按《台灣人的生命之禮:婚嫁的故事》中的記載,聘禮內容隨時代而有所不同。但在現代社會中,常見的禮品還是有檳榔。台灣禮俗規定,女方定親時,男方要做大餅:「女方吃過了大餅,通常分贈給親友,還附帶著檳榔、冰糖及冬瓜糖等物,冰糖及冬瓜糖主要是吃甜之意,而檳榔則是那種包荖花的」[27]。台灣的平埔族則規定:「並無訂婚之儀式僅由男子送檳榔、布匹、糯飯、生鹿肉、珠仔、螺錢、銅鐵手鐲、車螯等禮品為定。」[28]此外,台灣的魯凱族則:「婚姻進行程式….男女青年定情後,由男家邀請其親戚中與女家有親戚關係者為媒妁,到女家求婚。女家同意時即由男家備置訂婚禮物,包含酒、豬、糕、檳榔、煙、花環、飾物等送至女家為訂婚禮物。女家受男家訂婚禮物一月後,女家亦以同等之禮物送往男家還禮。以後媒人往來於男女兩家議定聘禮內容及數量…直至飲宴將半時,新郎新婦始來參加…在舞蹈中同伴促使新夫婦以口互授檳榔作初吻禮。」[29]此外,台灣的卑南族或客家人又有其自己的風俗習慣,如在卑南族:「婚姻進行程式大致為求婚定情、服役、議婚、商量聘禮到結婚。在求婚定情時男子向所愛慕女子,以其頭巾,檳榔袋秘密贈與,女子受之即為定情。定情後男女需至對方家服役,而議婚是男家父母、舅父、姑母等……認為女方條件合適後,邀請與男女兩家均有親戚關係者為媒人,攜檳榔與酒赴女家,向女方父母及舅父提出求婚之意。女家亦舉行親族會議後,始能決定許婚與否。女方將求婚者攜來之檳榔與酒收下,即表示許婚。之後商量聘禮…由男家送往女家。聘禮包括牛一頭、土地一塊、檳榔一大束、牛車一台、鐵犁一把、鐵鍋一口。」[30]或者在客家風俗:「媒人並帶去覆驗吉課紅包一個,禮品及豬臂塊(約十斤,俗稱媒人菜),由女方用以招待媒人,女方通常收一半,豬蹄部分要送還、禮品普通一檳榔、冬瓜糖、茶葉、花燭、五色炮等。」[31]隨著時代的遷移,檳榔在婚姻儀式中也有所改變。例如在六十年代,台灣鄉下地方在訂婚時,客人要吃檳榔,都是自己動手做的。後來,為了客人之方便,檳榔作為婚禮中的聘禮,均以加工。在屏東縣的萬金村和附近村莊都將荖葉檳榔花做成禮物,他們將兩片荖葉交織,說是象徵新人的婚姻,即有頭有尾,有圓滿的含意。總之,由於台灣檳榔文化是族群檳榔文化的結合,所以台灣婚俗中的檳榔依族依人而異。上述已談起有關越中民間故事中的檳榔以及其在婚俗中的地位。可見,在民間故事中,最初的涵義都是忠貞的愛情,獨特在中國為珍貴的果實。事實上,檳榔可進入婚俗中,是因以下的原因。首先,從總體看來,檳榔總是離不開蔞葉。此二物相須如夫婦一般,故俗用之為聘禮。在台灣阿美族人的眼中,「荖藤、葉子和菁仔搭配,它們就像爸爸和媽媽結婚。至於白灰是多餘的,就像是先有夫妻,再有子女的。」[32] 甚至,由於生殖崇拜的信仰,卑南族亦認為檳榔必須剖開,夾合石灰與荖藤,或包以荖藤而食,被剖開的檳榔象徵女性,包在裡面的石灰則像徵男性。如果男性向女性送來表達結合意願的石灰時,女性若是接受,則可以開始談論雙方婚姻細節。柯瑞明在《台灣風月》[33] 亦認為訂婚儀式中必須送檳榔為聘的習俗,仍是一種性器交合崇拜的現象,剖開的檳榔如同女性陰部,不管是包荖葉、紅灰或是荖藤,都是一種陰陽兩性交媾的象徵。其次,紅色在越中國婚俗傳統中為一種極美好的彩色。嚐嚼檳榔所產生的果汁是紅色適合喜事。紅色相似血液,而血在人們的觀念裡,血是生命力的象徵。因此,對台灣阿美族人、達悞族人眼中,檳榔更具有其生命力,非常適合用於喜事。再加上古代農耕社會,需要大量人力來耕田,檳榔果實繁盛特點,象徵「多子多幅」、「兒孫滿堂」,往往會被使用來象徵子嗣綿綿的意涵,實在適合當為婚姻的祝福物。對於台灣的原住民「嫁娶時的聘禮中,檳榔也是不可或缺的,檳榔的枝幹砍下來,枝幹尾呈牛角狀,像個圓環,表示新娘是完璧,同時祈祝未來婚姻圓滿。」[34] 除此之外,檳榔含著所需錢財、富貴、寄託民間對婚姻的願望,「據說因為包的形狀像是元寶,有進財之意,故用之。」[35]如此,檳榔也成為結緣吉祥物。而從發音的角度來看,「檳榔」與「賓臨」諧音,送檳榔即「賓臨大吉」的美好祝賀。中國人還認為檳榔即「賓門之郎」,家中的貴賓,意思「女兒的郎君」。同時,檳榔取其音,所謂相敬如賓,即借用此意,叮嚀新郎新娘結婚之後必然相敬如賓。此意無存於越南婚俗中的檳榔。《鎮平縣志‧風俗‧卷4》[36]解釋檳榔在婚俗中的意義:古有吉、賓、婚、喪四禮,婚禮即為其一。把檳榔運用於婚禮,主要是因為檳榔包含著特殊的含義,「檳字從賓,榔字從郎,言女賓於郎之義也」,寓意夫妻相敬如賓。而嚼食檳榔的調料 ─蔞葉,同樣飽含寓意,「蔞與檳榔,有夫妻相須之鯗。……蔞為夫,檳榔為婦。蔞字從串從女,男串於女之義也」。所以,檳榔成為婚姻締結過程中的重要的裁體,幾乎所有有檳榔習俗分佈的地方都把檳榔運用於婚禮中。如澄邁縣,「婚姻必擇門戶,專用檳榔,檳榔數以萬計,至有以金銀為蒂者。」[37] 「蔞為夫、檳榔為婦」此種看法也見於台灣阿美族、達悟人、海南島黎族等等。對於台灣阿美族而言,檳榔的果實裡面有汁,其味道很甜,很像媽媽的奶水,所以檳榔果就像是媽媽。或從海南島黎族地區的風俗:「生下女孩子,便在門口栽下一株檳榔;姑娘出嫁,這株檳榔也隨著挖出,移植到男家;這個婦女死後,樹也隨之砍掉。其寓意是:希望女子像檳榔一樣高尚、真正,不二心。」[38]可見,以直高的檳榔形象來比喻女子之德行,明顯存於此群族的想法。參考台灣達悟人的檳榔文化:「達悟人以菁子為女孩,荖藤為男孩,白灰則表示愛情或感情,所以當女人懷孕時,先生夢到自己種荖藤,表示會生兒子;夢見自己種下檳榔樹,則是生女兒的預兆。」[39]也相似的看法,榔樹也可以代表女子。然而,如是從越南和台灣台灣排灣族檳榔故事上,可見「蔞為夫、檳榔為婦」此種看法隨地方而異。在越南人的思維中,夫者死後身化為檳榔樹,其寓意是像家柱一樣,即是家裡的主人。婦為蔞葉,蔞葉為心形代表妻子的心對丈夫永遠不變。而上述的台灣排灣族檳榔故事中,榔樹也是男者的化身,和蔞葉是女者的化身。總之,不論檳榔、蔞葉的代表性為何,其在民間婚俗中仍為夫妻相恩相愛的象徵。總而言之,檳榔在婚姻儀式中的涵義為獨特,形成婚姻風俗中的檳榔文化,導致這種習俗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仍舊衍生保留如初。仔細來看,實際的檳榔可進入婚俗中的儀式,由古人的崇拜植物信仰而來。顯示於古人對檳榔的食用、藥用的重視,次之以它為逢年過節、婚禮喜慶必備的物品,最後由崇拜它而形成的檳榔故事。換句話說,古代人透過檳榔故事的思維去解釋他們生活中的實際檳榔,並且借著故事來反映他們現實生活與檳榔有關的習俗。因此,賦予檳榔特殊的意涵。肆、結語 本文從越中的檳榔故事以及在婚姻儀式中檳榔地位來探究檳榔象徵的涵義。由上述可見,在越中兩國,檳榔均蘊含特殊的文化內涵。其成為夫妻之象徵以及愛情之代表者。另一方面,檳榔也是婚姻倫理與道德的象徵,是婚姻美滿的渴望及隱喻人類原始的思維。就在現代社會之中,婚俗中的檳榔並借著民間故事得到它的活力和昇華。檳榔在日常生活裡雖是凡平凡的食物,但在婚姻儀式中的檳榔經過各種儀式及賦予,似乎經過洗淨的儀式,洗光凡俗的性質而加上象徵意義,作為婚姻信物的文化內涵,引起檳榔成為代表文化的物品。伍、參考及引用書目一、專書: (一)、越南文1.丁家慶:《探討民間文化》(河內:科學社會出版社, 1989年)。2.武英俊、阮春樂:《民間文學講文》(河內:教育出版社,1995年)。3.鄧德超:《越南文化手冊》(河內:文學出版社,2006年)。4.段展:《安南風冊》(河內:河內出版社,2008年)。(二)、中文1.王灝選文:《台灣人的生命之禮:婚嫁的故事》(臺北:台原出版,1992年)。2.陳慶浩、鄭阿財、陳義(主編):《 越南漢文小說叢刊‧第二輯》(臺北市:台灣學生,1992年,出版)。3.惠西成、石子:《中國民俗大觀》(臺北: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02月)。4.呂正、吳彩瓊翻譯:《越南神話民間故事選》(河內:河內世界出版社出版,1997年6月第一版)。5.王嵩山:《集體知識、信仰與工藝》(臺北:稻鄉出版社,1997年07月) 。6.過偉主編、王光榮副主編:《越南傳說故事民俗風情》(廣西:廣西師範學院,1998年3月第一次印刷)。7.陳益源著:《台灣民間文化學採錄》(臺北:裡仁,1999年出版)。8.王蜀桂:《台灣檳榔四季青》(臺北:常民文化,1999年)。9.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海南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2002年9月)。10.長信雄:《台灣婚俗俚語趣談》(臺北:潘朵拉文字創意, 2005年)。11.林富士:《中國中古時期的瘟疫與社會》(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年)12.周慶華主編:《語文與語文教育的展望》(臺北:台東大學出版,2009年12月)。 二、學位論文1.惠西成、石子:《中國民俗大觀》(臺北: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02月)。2.林翠萍:《《搜神記》與《嶺南摭怪》之比較研究》(成功大學:碩士論文,1996年)。3.黃佐君:《檳榔與清代台灣社會》(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 2006年)。三、期刊論文1.高景州:〈漫談台灣的「檳榔文化」〉《台聲雜誌》1996年2月。2.林富士:〈檳榔入華考〉《歷史月刊》2003年7月。8.肖利民:〈檳榔的故事〉《藥膳食療》,第11期,2003年。3.吳盛枝:〈中越檳榔食俗文化的產生於流變〉《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5年6月。9.範玉春:〈以檳榔為禮:嶺南漢族婚俗的文化地理學考察〉《廣西民族研究》,第2期,2005年。10.司飛:〈珠江三角州地區的檳榔禮俗源流考略──兼論晚清檳榔在此地區的多種用途〉《中國農史》,第03期,2006年。4.郭聲波、劉光亮:〈中國檳榔種植與檳榔習俗文化的歷史地理探索〉《中國歷史地理論叢.弟24卷第4輯》2009年10月。5.黎德倫:〈以神話心靈來理解檳榔〉《文化藝術期刊》第308, 2010年2月。6.朱欣文、李雄飛:〈雷州婚俗與檳榔文化〉《前沿》第9期, 2010年。7.詹賢武:〈檳榔,記錄臺灣少數民族和大陸黎族的同源文化〉《中國民族》,第08期,2010年。11.莫清華:〈「做債」、「吃檳榔」及其他──海南婚俗漫談〉《椰成》,第07期,2010年。12.蒙樂生:〈檳榔傳奇故事〉《今日海南》,第08期,2010年。四、研討會論文1. 陳昭銘:〈檳榔交出來—試析清代台灣社會中的檳榔文化〉《第四屆台灣文學與語言國際學術研討會》,(真理大學,2007年11月)。 [1] 以越南京族為主
[2] 陳慶浩、鄭阿財、陳義(主編):《越南漢文小說叢刊‧第二輯》(臺北市:台灣學生,1992年,出版)。
[3] 陳慶浩、鄭阿財、陳義(主編):《越南漢文小說叢刊‧第二輯》(臺北市:台灣學生,1992年,出版),頁39。
[4] 雄王:指貉越人文郎國的皇帝綽號,共有十八位,均稱「雄王」, 雄王時終於258西元前。
[5]呂正、吳彩瓊翻譯:《越南神話民間故事選》(河內:河內世界出版社出版,1997年6月第一版),頁28 及鄧德超:《越南文化手冊》(河內:文學出版社,2006年),頁41。
[12]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 . 海南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2002年9月),頁302。
[16]母體:motif
[17]此字難以辨認,暫以□代替。
[21] 《南史》卷十五〈劉穆之列傳〉: 穆之少時,家貧誕節,嗜酒食,不修拘檢。好往妻兄家乞食,多見辱,不以為恥。其妻江嗣女,甚明識,每禁不令往江氏。後有慶會,屬令勿來。穆之猶往,食畢求檳榔。江氏兄弟戲之曰:「檳榔消食,君乃常飢,何忽須此?」妻復截髮市肴饌,為其兄弟以餉穆之,自此不對穆之梳沐。及穆之為丹陽尹,將召妻兄弟,妻泣而稽顙以致謝。穆之曰:「本不匿怨,無所致憂。」及至醉飽,穆之乃令廚人以金柈貯檳榔一斛以進之。
[22] 賈璉進入寧國府,遇見尤二,便藉口說道:「檳榔荷包也忘記帶了來,妹妹有檳榔,賞我一口吃」。
[26]惠西成、石子:《中國民俗大觀‧上冊》(臺北: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02月),頁462。
[33]柯瑞明《台灣風月》(臺北:自立晚報,1992年),頁37,引自陳昭銘:〈檳榔交出來—試析清代台灣社會中的檳榔文化〉《第四屆台灣文學與語言國際學術研討會》,(真理大學,2007年11月),頁5-12。